English

残疾人出版物渴望爱心融注

1998-07-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前不久,影片《黑眼睛》引起媒体关注,这是一部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影片,片中女主角在生活中的原型就是为我国在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第一枚金牌的盲人运动员平雅丽。这种反映残疾人通过竞技场上的拼搏将自己生命中最具光彩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显示他们充满激情的生命活力的作品,近些年为数不少,在观众和读者中也引起强烈反响。相比之下,对广大的残疾人在文化学习、特别是出版物上的特殊需求,媒体却显得较为沉寂。在不时闹出个“热点”、“争鸣”甚至“官司”的出版界,残疾人读物的状况如何,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与近几年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红火相比,让人似乎感觉社会对残疾人文化事业一直关注不够。“恰恰相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体处副主任柴建明告诉记者,“实际上,在残疾人文化事业上的投入要比在体育上的投入大。”据介绍,早在5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出版社和刊物。1953年张文秋女士和黄乃先生创办了中国盲文出版社,它是全国唯一一家经政府批准,为全国877万盲人读者出版古今中外优秀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等图书,以及英语盲文图书期刊的出版社。从1953年出版第一本盲文书《谁是最可爱的人》算起,出版社至今共出书5800余种,发行400万册,只以成本10%左右的低价售出。针对盲人读者生活水平低的情况,出版社又于1994年10月成立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共有藏书9大类,1000多种,3万多册。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借阅,为解决盲人读者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作出了贡献。同样在50年代初,我国唯一一种用盲文出版的综合性刊物《盲人月刊》问世,为盲人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社会、发表文章的窗口。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盲文印刷工艺的改进,《盲人月刊》的内容和篇幅也不断增加,从创刊时的每期五六十页增加到每期120多页,其中90%以上是盲人作品。80年代以来,残疾人文化事业逐步形成系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1984年创办了《三月风》杂志,1989年创办了《中国残疾人》杂志。此外,还有一批作家也常以残疾人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航鹰、张海迪、史铁生等。

但是,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近些年不断遇到困难,其艰辛和坎坷一言难尽。

资金少是残疾人文化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盲人月刊》的主编朱淑英告诉记者,《盲人月刊》的成本需要25元,但只以1元售出,所以《盲人月刊》几乎是全额补贴的,使《盲人月刊》现在不得不限量发行,从原来发行二三千本减至一千本。朱淑英还说,原来计划将《盲人月刊》的内容录成磁带,一刊一带发行,也因为资金少而搁浅了。《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时定价为7角,后调为9角,直到1996年才定价为1元8角。这样一本48页、16开的杂志,低定价导致低稿酬,进而影响了稿件乃至整个刊物的质量。

其次,读者数量有限。残疾人出版物、刊物的销售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残疾人。而残疾人中贫困率又相对较高,柴建明副主任告诉记者:当前工作重点还是扶贫解困,既能买得起又能看得懂书的残疾读者很少。中国盲文出版社副社长郭文山说,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读者大都居住在交通便利、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至于广大乡镇和农村,目前还无法涉及,所以建馆近4年,全国读者只有两千多人。

再次,发行渠道狭窄。近年来一些杂志社自办发行的比例越来越大,电话订购、上门征订等推销方式屡屡涌现。但像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三月风》杂志这样的残疾人刊物则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它的发行必须考虑到它的读者群——以残疾人为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新闻出版界也发生了新变化。各种期刊、报纸改版、扩版、增加容量,从而吸引读者,增加经济效益。但华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伟指出:“在市场机制下,面对强有力的竞争,百分之八九十的残疾人图书是亏本的。”

难道残疾人文化事业就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开创一片光明的未来吗?华夏出版社的历程告诉人们,答案是否定的。

华夏出版社作为全国残疾人的文化资源中心,从1986年创社以来就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目前,它的年销售额高达1亿元,上税800万,人均创利位于出版界的前列。此外,华夏出版社建社10多年来,已出版各类图书2600余种,其中160多种精品图书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在“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的宗旨下找到了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又服务残疾人事业的路子。它拓宽了出版范围,不只限于出版直接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书,这部分图书只占总量的1/3。其余2/3的读物并非为了纯粹的赢利,而是为了能增强自己的实力,走向市场,最终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出版残疾人读物。比如,华夏出版社在出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时,就考虑到大多中国残疾人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为准,对每部书的疑难字词、语句、方言、典故,组织专业人员逐一作了注音和释义,并且每部作品均配有精美的绣像插图以及主要人物关系表,从而方便了残疾人读者阅读。再如,华夏出版社在自身实力增强的状况下,出版了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达100余种,不少书籍为我国教育事业填补了空白。华夏社的《中国手语》就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化的手语辞书。

目前,全国残疾人中弱智和精神残疾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变化迅速,人在社会上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调整残疾人心理,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为残疾人提供有益有用的康复知识的重担就落在了残疾人文化事业上。面对困境,残疾人文化单位能否担负起这一重担呢?

柴建明说:“不管如何变化,残疾人文化事业是一定会坚持下去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将依靠华夏出版社的实力突破困境,办好三刊。”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残疾人文化事业无疑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开创一条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的新路。但同时,由于残疾人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人间不应有黑暗的角落,用智慧之光驱逐黑暗的残疾人文化事业,期待着来自正常人世界更多的光和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